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医院 > 国际医疗 > 国际患者 >> 古琴遇知音 共勉身心行——重庆海扶医院台湾、重庆病友交流会
>>古琴遇知音 共勉身心行——重庆海扶医院台湾、重庆病友交流会

古琴遇知音 共勉身心行——重庆海扶医院台湾、重庆病友交流会

作者: 重庆海扶医院 来源: 重庆海扶医院 发布日期:2015-04-13 访问量:

410日下午,重庆海扶医院举行了一场不同寻常的病友交流会。在三楼会议厅,住院患者、部分医护人员,静静围坐。其间两位女士,不时俯身弄琴,琴起,音色深沉韵长不绝;琴毕,低声细语,畅谈她们对古琴、古语、文化、健康、人生的理解。在坐的人们沉浸于这清雅愉悦的氛围,也有人不禁拿出手机手机拍照、录像,希望驻留这精彩难忘的瞬间。

 

自台湾的林女士和重庆本地的陶女士都潜心研习古琴、热爱中国古文化,也都非常注重身心修养,面对疾病,也都力求呵护器官的完整,素不相识的她们不约而同来到海扶医院求医,虽然年龄相差20岁左右,住院期间共同的爱好以及对健康、对人生的理解让她们结下不解之缘。应住院病友们的要求,大家聚在一起欣赏她们的古琴弹奏。陶女士特意分享了古琴的历史起源、文化背景和自己的心得体会,她说古琴能够让她的心静下来,在古琴的弹奏中情绪与压力得以释放,在海扶医院就医得到对于身心平衡的关注和指导,让她更有信心调节内心的执念,以更为平和的心态去追求健康

 

                                                                            

 

  

来自台湾的林女士,虽身患重病2年余,但她从容坦然面对,在传统外科手术与海扶之间,她相信海扶对身体损伤最小、能够帮助她对抗恶疾,分享现场她兴致昂然,用河洛古语弹唱了《虞美人》,并分享了她对这首词的理解:从少年的不识愁滋味,到中年漂泊历经苍桑,再到老年已成为过眼烟云,似已悟到禅家万事皆空的境界。幽雅苍劲之音从她指尖滑过,她优雅安详的脸上看不出丝毫病痛的愁苦。她淡然地说:能够因病,从忙碌中抽离,静心习琴,或许也是因祸得福。病,也是一种修行。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海扶医院身心调理顾问邢若曦女士作为嘉宾也现场分享了她多年听琴的深刻体会,并分享了一位著名琴师用古琴让生命之花更加灿烂的真实故事,鼓励病友们以琴养病,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

 

夕阳西下,海扶医院的琴声停了,温润和美之音还流淌在心里。

 

嘉宾精彩语录:

人与琴,就如夫妻,分隔太久,便会生疏。时常调和,才有琴瑟和鸣。——陶女士

 

病,也是一种修行。——林女士。

 

人与琴的知遇,如同知音得见,也是缘分。天地之间,万籁俱寂,一个人,一把琴,天籁之音,由此成就。——邢若曦

 

 

 

链接:

古琴 音乐中的养生法

  中国的“古琴”具备修身养性、教化天下、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的意义。古琴蕴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生命观与道德观。对于人生修养、养性修身、立命进德有莫大助益,其松沉旷远的音色、舒缓简淡的曲调以及宁静庄重之仪容,其中所蕴藏的古朴宁静的意境,传达着静远淡逸的气息,能唤起恬淡悠远的回忆,令人返于原始本然之故乡,这对于紧张而焦虑的现代人实在是非常重要、弥足珍贵。东汉刘向《琴说》论鼓琴用于明道德、感鬼神、美风俗、流文雅等,基本系儒家思想,至唐代薛易简论鼓琴之作用,则兼有佛家绝尘出世之思想:“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琴诀》);班固《白虎通》承袭儒家《乐记》之思想,言“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至蔡邕《琴操》则增加“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之义,具有佛家借琴以修身养性、返本归真之琴道观念。

演奏中按摩经脉

  在弹奏古琴时要做到三静。一是环境安静,因为古琴左手指法有许多走音,如退、复、吟、猱,达到一种声音绕梁不绝的效果,声音由强及弱,如果环境嘈杂将无法感受;二是身静,古琴弹奏时对身体的要求是:全身放松、挺胸拔背、沉肩坠肘、双脚落地平实。双手置于琴面,将全身的气灌于指尖弹奏。三是心静,在弹奏的过程中心无杂念,呼吸均匀,曲随手行,达到意存弦外的琴人合一境界。

  弹古琴时,手指跳动于琴弦。中医认为手指是人体上肢的末端,气机流注到此而返回,五个手指有6条经脉循行。心、肺、大肠、小肠、心包、三焦等经络在手指尖部起始交接,肺经止于拇指少商穴,大肠经起始于食指商阳穴,心包经止于中指中冲穴,三焦经起始于无名指关冲穴,心经止于小指少冲穴,小肠经起始于小指少泽穴。

  在古琴演奏中,手指用半甲半肉的地方直接触弦,左手要求“按欲入木”,基本技法有:吟、猱、绰、注、上、下、进、复等。右手要求“弹弦如断”主要指法有:托、劈、抹、挑、勾、剔、打、摘、撮、轮、拨、刺等。在弹奏的过程中,全身自然放松,靠肩、臂、肘、腕、指的统力协作,并集中着力于指尖,左右手技法熟练运用,在演奏出古琴曲的同时,又达到按摩手指、保健强身的效果。所以古琴历来都被中国文人看成是修身养性的首要乐器。

调节情绪平衡脏腑

  《黄帝内经·素问》指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这九种气机失调的形式统称为九气为病,也说明了人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脏腑经脉气机失调所致,正如张介宾《类经·疾病类》所说:“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生,故百病皆生于气。”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其功能主要表现在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等方面,而气的运动又是脏腑经络组织功能活动的体现。气布散全身,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运动不息,不断地推动和激发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外感六淫、内伤情志、过度劳伤等因素均可导致气机失常,引起脏腑经脉功能的紊乱,从而发生诸多病证,因而气的运动失常是很多病证发生的内在机理。

  百病皆生于气,而止于音。气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人体气机条达,气血通畅,脏腑功能正常。气机失调可导致各种疾病。古琴音乐“哀不至伤,乐不至淫”讲究中正平和、和谐自然;运指调气、意在弦外。古琴声调、音色、节奏与人体的心律、心率、呼吸、血压、脉搏等相一致,古琴音乐可以调节情绪,抒发感情,平衡脏腑功能。听琴、弹琴可以修身、调性、养心,达到防病及调理身心健康作用。

古琴与女性养生

  明代戏曲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丝竹》对古琴女性性情的影响有这样的描述:“丝竹之音,推琴为首。古乐相传至今,其已变而未尽变者,独此一种,余皆末世之音也。妇人学此,可以变化性情,欲置温柔乡,不可无此陶熔之具。”“妻子好合,如鼓琴瑟。”“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非他,胶漆男女,而使之合一;联络情意,而使之不分者也。花前月下,美景良辰,值水阁之生凉,遇绣窗之无事,或夫唱而妻和,或女操而男听,或两声齐发,韵不参差,无论身当其境者俨若神仙,即画成一幅合操图,亦足令观者消魂,而知音男妇之生妒也。”

  从上面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古琴可以调养气息、改善心情,借琴传情、夫妻琴瑟和谐。

  从古琴乐器特点来看,首先,音色丰富并且极具对比性的质感,低音古朴深厚,余音绵长不绝,高音清润明亮,极富穿透力,而其“同音异弦”等特点能更精微细腻地刻画人心。其次,表现手法丰富,古琴琴曲的节拍多变,让演奏者的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古琴所特有的“走手音”能使音线轻重疾徐的同时,还有刚柔、方圆、浓淡等变化,给人以趋于意境悠远、神韵无限之感。古琴属中低音区乐器,从人的心理通觉感受来说,更为沉着深切,常常加深了幽远深邃的意境,因此有李白“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的名句。

  从古琴乐曲内容来看,古琴乐谱中不仅有儒家文化中的平和仁爱,道家文化中的清净超然,更有不被流派所限的丰富的人生智慧,比如《梅花三弄》的潇洒浪漫,《酒狂》的自由狂放,《广陵散》的慷慨豪壮。乐曲内容后面熟悉的历史人物,一脉相承的文化氛围,都让国人容易被曲中的思想意识、情感所感染。自己演奏,效果更好。所以常听古琴曲可以平和情绪,增强免疫力,对女性失眠、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都有缓解作用。如果会弹古琴,对女性来说又多了一层修炼的机会,弹奏古琴和练瑜伽依曲而同工,需要调整呼吸,需要调整坐姿、需要用气带动手指,通过手指在琴弦的走动贯通经络而达到修身养生作用。

分享到: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青松路1号 电话:023-67886660 邮箱:1871209579@qq.com 邮编:401121 QQ:1600938059 微信:haifuhospital 新浪微博:@重庆海扶医院
姓名: 联系方式: 咨询问题:
关于我们 更多>>

重庆海扶医院是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附属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海扶分院、重庆市子宫良性疾病微创无创治疗研究中心、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海扶产后康复中心、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实习基地,是集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海扶®无创医疗示范医院。

重庆海扶医院被列为重庆市医保定点医院,全国异地医保联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