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骨肿瘤
骨肿瘤是发生于骨骼或其附属组织(血管、神经、骨髓等)的肿瘤,是常见病,其确切病因不明;
骨肿瘤有良性、恶性之分。良性骨肿瘤以骨巨细胞瘤、骨软骨瘤、软骨瘤较为多见,良性骨肿瘤易根治,预后良好;
恶性骨肿瘤以骨肉瘤、软骨肉瘤、纤维肉瘤为多见。其发展迅速,预后不佳,死亡率高,至今尚无特别满意的治疗方法。恶性骨肿瘤可以是原发的,也可以是继发的,从体内其它组织或器官的恶性肿瘤经血液循环,淋巴系统转移至骨骼或直接侵犯骨骼。
二、骨肿瘤的发生率
恶性骨肿瘤约占全身肿瘤的0.8一1.2%,多好发于股骨、胫骨、肱骨等长管状骨,以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即膝关节周围最为多见。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其治疗一直是骨科临床的一个难题。
恶性骨肿瘤多发于青少年,尤其是10岁左右的儿童。一般来讲年龄越小,恶性骨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三、如何早期发现恶性骨肿瘤?
1、青少年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膝关节周围疼痛且有进行性加重时。
2、青少年出现发热、肢痛、肿胀、白细胞增多等急性骨髓炎时,要警惕尤文氏肉瘤和骨肉瘤的可能。
3、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的肢痛、腰背痛,且有进行性加重的趋向时,要警惕有转移性骨肿瘤的可能。
4、凡四肢软组织中出现肿胀、局部肿块、疼痛,并在腱膜、筋膜及关节邻近处有压痛时,首先应考虑滑膜肉瘤的可能。
特别提醒:当儿童出现不明原因的膝关节周围疼痛、或轻微受伤后休息1周以上疼痛不能缓解时,要警惕恶性骨肿瘤可能,应及时带孩子去专科医院就诊。
四、骨肿瘤的症状
骨肿瘤早期往往无明显的症状。随着疾病的发展,可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尤以局部的症状和体征更为突出。常见有:
1、疼痛:
这是骨肿瘤早期出现的主要症状,一般开始时较轻,往往呈间歇性,随病情进展,疼痛可逐渐加重增剧,且由间歇性发展为持续性。多数患者在夜间疼痛加剧以致影响睡眠。其疼痛可限于局部,也可以向远处放射。
2、肿胀或肿块:
随着病情进展,局部可逐步出现肿胀,皮肤温度高于健侧,有的患儿可伴有发热、食欲差、贫血等症状。
3、功能障碍:
骨肿瘤后期,因疼痛肿胀而患部功能将受到障碍,病情发展迅速则功能障碍症状更为明显,可伴有相应部位肌肉萎缩。
4、压迫症状:
向颅腔和鼻腔内生长的肿瘤,可压迫脑组织和鼻险,因而出现颅脑受压和呼吸不畅的症状;盆腔肿瘤可压迫直肠与膀胱,产生排便及排尿困难;脊椎肿瘤可压迫脊髓而产生瘫痪。
5、畸形:
因肿瘤影响肢体骨骼的发育及坚固性而合并畸形,以下肢为明显,如髋内翻,膝外翻及膝内翻。
6、病理性骨折:
肿瘤部位只要有轻微外力就易引起骨折,骨折部位肿胀疼痛剧烈。
7、全身症状:
骨肿瘤后期由于肿瘤的消耗、毒素刺激和痛苦折磨,可出现一系列全身症状,如失眠烦躁,食欲不振,精神萎靡,面色常苍白,进行性消瘦、贫血、恶病质等。
五、骨肿瘤的诊断
(一)放射学检查
X线检查对明确骨肿瘤性质、种类、范围及决定治疗方针都能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是骨肿瘤重要的检查方法。可以判断骨肿瘤的位置、有无侵润等。

骨肿瘤的X线检查
(二)组织学检查
骨肿瘤最终诊断的完成有赖于组织学检查,可以通过活检获取组织标本。
(三)其他辅助检查
1、病理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被认为是一种准确率最高的诊断方法,但如取材部位不当也能造成诊断上的失误,所以病理检查尚须结合临床及x线检查。
2、放射性核素检查:可用于骨转移瘤的早期诊断。
3、CT与核磁共振:能较早发现病变组织,准确率高。

骨肿瘤的ECT检查,可见左胫骨上端骨部位呈放射性浓聚区

骨肿瘤的MRI检查,可见左肱骨上段周围软组织高信号影,
提示肿瘤血供较丰富
4、血沉加快:骨肉瘤,成骨性转移性骨肿瘤碱性磷酸酶可增高。
总之,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及x线检查,对于难以确诊者,病理检查具有决定性意义,但应注意取材部位要恰当。
六、骨肿瘤的治疗
(一)良性肿瘤。
多以局部刮除植骨或切除为主,如能彻底去除,一般不复发,预后良好。
(二)恶性肿瘤
1、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传统手段。截肢、关节离断是最常用的方法。由于化疗方法的进步,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作瘤段切除或全股骨切除,用人工假体置换。
2、化学治疗:分全身化疗、局部化疗,常用的药物有阿霉素及大剂量氨甲喋呤,但药物的作用选择性不强,肿瘤细胞在分裂周期中不同步,会影响化疗的效果。
3、海扶刀®超声消融治疗:是国际最新的保肢治疗恶性骨肿瘤的方法,利用超声的聚焦、高温、机械等效应,作用于肿瘤组织,使其产生凝固性坏死,达到治疗目的。对于骨肿瘤引起的疼痛止痛效果较好。
4、免疫疗法:干扰素其来源有限,还不能广为应用。
5、放疗:对骨肿瘤的治疗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治疗。
6、中医治疗:配合其他治疗方法,可起到一定改善症状、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的作用,并能减轻化疗、放疗的不良反应。
推荐阅读: 海扶医院精华文章索引